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时间:2024-01-15 04:43:53编辑:祖儿

1.负责拟定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制定气象信息网络业务技术标准、规范;负责全国气象信息网络及资料业务的技术指导。
2.承担气象通信任务,负责国家级局域网、气象通信广域网(CMANet)、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中国气象局互联网等业务系统建设、运行;负责全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运行、应急通信协调与技术保障;负责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及相关多媒体业务系统建设、运行和用户服务。
3.承担世界气象组织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任务,负责北京GISC系统建设、运行,进行全球地球环境数据交换。
4.承担气象高性能计算任务,负责国家级高性能计算系统建设、运行和用户技术支持;牵头全国气象计算网格(CMAGrid)系统建设和运行;承担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的任务。
5.承担气象资料工作,负责气象资料质量控制、评估方法以及数据产品加工处理算法的研究,负责气象资料质量控制、评估和数据产品研发业务,制作各类基础资料集和数据产品;负责预报预测产品的质量检验、评估。
6.承担气象数据存档管理与服务,负责国家级气象数据存储检索系统建设、运行,负责向应用部门和用户提供气象数据和信息服务,以及相关技术支持。
7.承担与国家相关部委或部门(含军队)开展气象、水文、地球环境等数据的交换,负责相关业务系统的建设、运行。
8.承担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WDC-D(M)〕的任务。
9.承担业务系统场地环境建设、运行;负责中国气象局园区电视、电话等资讯系统建设、运行,以及用户技术服务。
10.负责承担气象现代化建设规划咨询、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评估咨询、工程设计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气象工程咨询任务。
11.承担中国气象局交办的其它事项。

由原国家计委批准组建的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于2000年7月19日在中国气象局挂牌运行。为保证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的有效运转,做好应用服务,充分发挥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成立了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管理委员会,该中心组织简况如下:
(1) 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三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等。
(2) 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第一届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
主 任:马德秀(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发展
副主任:綦成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副司长)
李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周炳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郑俊杰:(总参三部科技装备局副局长)
委 员:(略)
(3) 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的运行管理机制
依据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管理委员会章程,由主持单位牵头、有关单位参与、联合实施运行管理。机构分三层:第一层是管理委员会;第二层是技术咨询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第三层是应用推广部和技术开发部隶属技术咨询委员会,用户服务部和运行管理部隶属管理办公室。
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实行一机多用和对外开放”的管理方针,对我国各行业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机资源共享。
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投入标志着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能力和应用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是我国为适应当今信息时代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心的建立,改善了我国高端计算环境,提高了高端计算能力,对有效利用自主研制的高性能计算机资源,促进我国计算机整体计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多年以来,神威计算机已承担了繁忙的科学研究计算任务,已有80多个用户在神威系统上开户,为气象、石油、药物、基因研究、力学、化工冶金、船舶、航天、材料等领域大型应用课题的用户提供了急需的计算平台,解决了原来在国内无法计算的难题,取得了一些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成果。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神威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取得的成果已得到各行各业的充分肯定。

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又名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中心,1952年5月15日正式成立。1985年8月开始启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名称。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以下简称气象档案馆)的性质是“全国气象科技档案资料信息资源中心,是国家专业档案馆之一”,它隶属于国家气象中心领导,其档案业务工作接受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档案局职能管理部门指导、监督与检查。
气象档案馆的基本伤务是:集中统一管理中国气象局规定范围内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气象档案及国内外有关气象资料,维护气象档案资料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为气象事业和四化建设服务。根据基本任务要求,气象档案馆负责收集、管理中国气象局规定需永久保存的各类气象档案,国内及全球各类气象资料;研究与应用最新档案管理及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档案资料产品;负责对省级气象档案馆的技术指导。
气象档案馆同时也是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气象学分中心的挂靠单位,即WDC-D(M)。作为气象学科的数据中心,承担对实时接收处理全球通信传输的气象电报和数值产品的收集、处理、加工、存储和分发;定时汇集国内各类常规观测资料,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管理,包括质量控制、加工形成派生产品和数据的存档;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数据的咨询分析服务。气象档案馆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原白石桥路)46 号中国气象局大院内。现有建筑面积4800m2,其中档案库房面积 1320m2。馆藏各类纸质气象档案13万余册,缩微胶卷(部分一代片及天气图二代)1600余卷约48000多米,缩微平片(二、三代)约10000张,半英寸记录磁带8000余盘,光盘(正副本)约2000 多张,8mm带180余盘。
气象档案馆在延庆建有分馆,延庆分馆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城,建于1997年,建筑总面积2000m 2。其中库房有6个,馆藏各类档案24000余册,光盘(副本)约800多张,天气图缩微胶卷(一代片)500余卷,约1500多米,缩微平片(一代)50000 张左右。
主要馆藏档案资料种类有:气象管理档案、气象记录档案、气象业务档案、气象科研档案、气象基建档案、气象设备档案。
气象象工作的宗旨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气象部门一直把气象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各个时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努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气象档案资料工作是气象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各项气象工作的基础,它为各项气象工作服务,也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
气象档案资料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领域涉及到国防、国民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它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民经济规划、宏观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各级政府部门减灾、防灾、抗灾工作起重要作用。准确地、科学地利用气象档案资料,并通过用户参与决策过程、生产与经营活动,可以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气象档案资料服务包括公益服务和专项服务。公益服务主要指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的决策服务和为社会、为公众提供所需的基本气象资料服务。专项服务是根据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专门的加工产品资料、分析成果或其他形式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对于公益性服务是无偿的,专项服务依法有偿提供。
为进一步促进气象档案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2001年11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气象塑料共享管理办法》,以实现气象资料共享。根据《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气象档案馆对各级党和国家政府等公务部门、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非盈利性科三教育机构和社会各阶层公众开展非商业性活动提供气象资料,对公众提供基本气象资料服务。用户可在网站上免费检索和下载国家规定发布的基本气候数据及产品,也可通过互联网向气象档案馆提出所需气象资料,气象档案馆通过数据库联机检索或计算机加工处理后,再通过互联网发给用户,收取一定的加工成本费用。
气象档案资料服务方式
(1)咨询服务:用户直接到气象档案馆面谈或通过电话、电传、信函等方式向气象档案馆提出所需服务需求,我馆设有专家咨询小组,负责接待、洽谈和解决用户的需求。
(2)门市服务:用户凭介绍信或证件直接到气象档案馆,向服务接待人员办理气象档案资料借阅手续,自行查阅或抄录有关资料信息,所借档案资料只能在服务室中阅抄,不允许借出档案馆。
(3)复制服务;用户所需气象档案资料如为出版物或磁带、缩微胶片,可以通过复印、拷贝复制提供。但是原始气象档案、基本数据文件及年代久远的弧本历史气象档案(含出版物),原则上不予对外提供复制服务,特殊需要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特批。
(4)网上服务:用户通过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或INTERNET网络向气象档案馆索取所需气象资料情报。
(5)气象数据加工统计:气象档案馆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在计算机上对大量的基本气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为用户提供所需数据产品,这些数据产品可以打印、制表、绘图,也可提供数据软盘、磁带、光盘、胶片等不同载体的产品。
(6)资料发行:用户可以直接来气象档案馆或通过电话、电传、邮购等方式购置所需气象资料出版物,包括印刷品和光盘产品。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承担着全球和全国气象资料实时收集、国际实时气象资料交换、各类气象资料与预报预测产品的分发和实时气象资料共享服务等任务,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电信系统(GTS)主干网上的亚洲区域通信枢纽(RTH)和全国气象通信中心。气象通信系统主要由国际通信系统、国内通信系统、同城用户服务系统等组成。近年来,随着大气探测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气象通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所收集的资料种类和资料量不断扩大。
一、国际通信系统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国际通信系统与德国奥芬巴赫、俄罗斯莫斯科、日本东京等RTH(GTS区域通信枢纽)连通电路,同时与韩国首尔、印度新德里、泰国曼谷、蒙古乌兰巴托、越南河内、朝鲜平壤、以及欧洲卫星气象组织连通电路,负责全球气象资料实时交换业务。国际气象通信系统交换的资料类型有全球范围的地面、高空、飞机、海洋、气候资料,台风、海啸、地震等警报,以及各类卫星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图形产品等。目前正在运行的第三代国际气象通信系统日接收数据量超过5GB,日发送数据量约为4.5GB,其整体能力和综合技术水平比第二代国际气象通信系统有一个质的飞跃,是中国气象局面向未来,适应GTS发展计划的新一代通信系统。
二、国内通信系统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国内通信系统是中国气象局国内通信网的国家级通信枢纽,主要由卫星通信系统、全国宽带通信网络系统、同城用户服务系统组成,负责国内气象资料的收集与分发、行业气象资料的共享等业务。其中,卫星通信系统是覆盖全国县级以上气象部门,包括:双向卫星通信网和卫星广播系统(PCVSAT、DVB-S),双向卫星通信网覆盖全国31个省级中心、300个地(市)级中心,目前作为地面宽带网络的备份;PCVSAT广播系统是各类气象资料和产品下发的主要渠道,广播带宽2M,日广播数据2.8GB。目前已有2600多个PCVSAT接收站;DVB-S系统是中国气象局正在建设的新一代的卫星广播系统,其主站和330多个接收站已投入运行,目前,DVB-S系统广播带宽为8.5MB,日广播数据约25GB,广播业务已覆盖地市级以上中心,并将逐步扩展到县级中心。

全国宽带通信网络通过公用网络将北京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27个地市连通,带宽达到2-8MB,各区域中心通过8M、各省通过6M的地面宽带线路与NMIC连接,而地市则通过2M线路与所属省局连接。目前全国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和部分基数据也通过宽带网传输到北京,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有效的预报信息。
三、同城用户服务系统
同城用户服务系统是针对同城用户的实时气象资料服务,是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直接为军队、国务院各部委服务和信息交换的窗口,也是这些国家级用户获得气象实时资料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国气象局面向北京的海洋、民航、水利、军队等国家机构提供实时气象资料的系统,同时可获取航空、水利等观测资料。

世界数据中心(World Data Center)是国际科学联合会下设的科学数据组织,有40多个学科数据中心,分属四个数据中心群:WDC-A 美国、WDC-B 前苏联、WDC-C 欧洲和日本、WDC-D 中国。
1988年,中国加入WDC,并建立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World Data Center D)。WDC-D组织机构包括: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中国中心协调办公室、科学委员会秘书处及九个学科数据中心。
作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承担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服务;研究与应用最新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数据产品;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省级的技术指导。依据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向国内外提供各类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共享服务。

作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承担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服务;研究与应用最新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数据产品;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省级的技术指导。依据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向国内外提供各类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共享服务。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依托完善的实时资料的接收业务流程,每日通过国内卫星通讯系统、全球通信系统收集全球和国内各类实时和非实时的气象观探测资料。现有的资料种类包括全球高空探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海洋观测资料、数值分析预报产品,我国农业气象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飞机探测资料、数值预报分析场资料、GPS-Met、风云2号、GOES-9卫星云图资料、土壤墒情、飞机报、沙尘暴监测、TOVS、ATOVS、风廓线、卫星探测资料等。气象资料室对收集的各类资料及时进行质量检验、加工处理、存储、建立综合气象数据库,形成各类便于应用的数据产品,通过在线和离线方式为各类用户提供分级分类共享服务。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以“用户需求第一”为理念,以“提高气象资料共享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一流的服务”为目标,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通过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的激励,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权威、高效的气象数据服务。

上一篇:磨毛面料的优缺点

下一篇:没有了